原标题:优地网:实现土地使用精细化的四个关键点
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模式,让建设用地带着约束指标出让,建成投产后按既定标准验收;建立“亩产论英雄”综合评价机制,提高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近年来,我省宜昌(
农用地、
商住地、
工业地)
、咸宁(
农用地、
商住地、
工业地)
等地推行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旨在推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用地上坚持“过紧日子”、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是缓解土地要素供需矛盾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有力抓手。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加快,未来发展将面临越来越多的“紧约束”。约束越紧,越要打破“土地财政”“土地经济”的思维惯性、路径依赖和资源诅咒,越要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就湖北(
农用地、
商住地、
工业地)
而言,一方面,在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内,我们可供开发利用土地面积有限;另一方面,粗放用地、低效用地的问题却较为突出,批而未供、供而未建、低效闲置用地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如何破解这一现实困境?关键是要以节地、挖潜、引导、增效为主攻方向,做好土地使用的精细化管理。
在节地上下功夫
框定土地规划总量
土地是生存之本、生产之要、生态之源、自然之基,是最宝贵、最稀缺、最重要的资源要素,也是不可再生资源。要正确处理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紧盯现代化建设目标,以“前瞻三十年、谋划十五年、做实近五年”的工作思路,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探索创新“以补充量定新增量、以压增量倒逼存量挖潜”的建设用地流量管理办法和机制,实行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从思想上打消宽打宽用的占地冲动,从根源上遏制土地过度开发和建设用地低效利用。
在挖潜上下功夫
盘活现有土地存量
土地利用已到新的转折期,正步入存量时代,从过去的规模扩张转为盘活存量土地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所需。要落实“增存挂钩、增减挂钩”机制,对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一地一策,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分类推进消化处置,从严打击“囤地牟利”行为。探索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机制,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将“历史包袱”转化成“优势资源”,让“沉睡”的土地资源“活”起来。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容不得半点闪失。要采取强有力的、“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因地制宜有效解决耕地撂荒。
在引导上下功夫
严控土地开发增量
无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还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化,都需要土地资源作支撑。在发展中,要坚持土地跟着项目走、土地引导项目走,统筹土地指标分配,实行“有保有压”,对基础设施项目、公益性项目、民生项目,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产业项目,以及亩产效益好、节约集约水平高的项目应保尽保,优先保障开发区和工业用地指标,变“项目找地”为“地找项目”。对不符合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向、达不到环保要求和投资强度的,坚决不予供地,切实淘汰落后产能,为优质产能释放腾出环境容量和生产要素,真正把最好的地块留给最好的企业和项目。
在增效上下功夫
提高土地使用质量
发展是硬道理,节约集约是大战略。要严格土地使用标准,完善和落实“标准地”出让和“亩产论英雄”评价等机制,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工作机制,从亩均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指标入手,建立“亩产英雄榜”,提高亩均土地产出,实现地方节约用地和企业降低成本的“双赢”。大力推广节地型、紧凑式高效开发模式,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供应工业用地,提升现有工业用地容积率和单位用地面积产出率,用最少投入获得最高产出,真正把好地用在刀刃上,让“寸土”产“寸金”。
原标题:优地网:实现土地使用精细化的四个关键点
感谢您对 优土指数网 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