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优地网:研究|城市密度建设趋势的思考
编者注:高密度城市建设一直是亚洲城市的普遍特征,越来越高的城市密度在解决人地矛盾、提升经济活力的同时,也让城市的健康、安全和生态风险逐渐增加。疫情之后,城市发展需要更加理性客观地认识城市密度建设趋势。
一、城市密度的概念
城市密度是定量描述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指标,广义的城市密度指标包括城市人口密度、城市就业密度、城市资本密度、城市建筑密度等。本文定义的城市密度主要指地块建成空间密度,通常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平均层数和开放空间率等变量来定义不同的地块密度。容积率描述一个地块中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是衡量地块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建筑高度则表示一个地块中的平均建筑高度,在管控中用基准高度和最高高度来管控。
二、城市的发展及带来的问题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空间、生产与消费资料高度集中,这种由于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高度集中,虽然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但城市的整体平衡被打破,城市发展便遇到困境,社会结构失去相对稳定性、社会矛盾随之凸显。
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加导致水泥、钢铁等材料大量生产和消耗;公共交通工具和私家车的增加导致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金融商业的繁荣导致了办公楼林立,密集的空调在城市中释放着热量,大量居民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排放,为了加快城市发展和提高政府财政收入,一些厂矿企业又开足马力生产导致了工业污染严重。
再者,现有的道路交通设施所能提供的交通容量无法满足当前交通流量的需求,导致城市交通无法保障社会生活的顺畅进行,这主要指都市运输手段、道路设施与城市人口和货物流动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主要表现为交通拥挤和低效率。许多都市整日都处于交通高峰时间,交通工具和道路设施所承受的压力已超过所能容纳的最大限度。因而使车速降低,周转缓慢,给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城市密度的增大实质上就是取决于人的行为活动的密集,对于一个城市的研究,首先要关注的是这个城市的发展。当前生活对于城市空间密度的影响更是贯穿一个城市发展的始终,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城市本身的形成就是人们有意识的聚集的结果,也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三、紧凑的城市理念推动高密度城市出现
由于城市中心开发强度过大,导致了交通拥堵、空间环境质量下降、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不足、空气污染严重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从城市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当城市密度水平较低时,提高密度能够显著节省土地消耗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增长,当密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再提高密度带来的交通拥堵、空气和噪声污染等负效应会超过正效应,即此时提高密度反而对经济增长不利。从交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角度来看,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的提高对减少交通能耗有一定程度的效果,但超过公共交通承载能力的过高密度状态反而会造成大气污染度上升。
高密度城市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人类聚居模式,城市化的进程又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并逐渐产生大城市、特大城市、超级大城市、大城市群等高密度、高强度的人口集聚区,又在当代社会人口、信息、经济等高频交互的背景下,形成全球紧密相连的城市网络。然而,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以及全球化的城市网络,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疾病的传播与扩散。
在当今全球城市化超大规模、超高密度、快速高频率大跨度流动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的疾病和灾害防控之间,又产生了新的冲突。高密度城市造成城市就业和消费的重叠集聚,甚至不同城市、国别的人群在中心区集聚并高频交互。在这种情况下,如在城市中心发生疫情,就会随着人群的集散,由点到面地快速扩散出去,造成不良后果。
四、城市“中密度”建设趋势与管控
从当前国内外大城市建设趋势来看,超高密度城市仍然面临着城市安全、城市活力、城市能耗等方面的制约,也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和城市活力的营造,并倡导以中等开发强度、高开放空间和多样建筑高度为主导的中密度建设。中密度在大城市建设中的可行性——即使土地资源稀缺,城市仍有可能提供更宽敞的生活环境,获得较高的城市运行效率,减少通勤和建筑的能源消耗,减少对气候环境的影响,降低城市安全风险。
中密度的管控主要在两个层面进行:微观上是地块密度的管控,重点控制容积率、建筑高度和开放空间率三个指标;宏观上是整体密度分区的管控,以中等密度占比大、高低密度占比小的“橄榄型”结构为基准。无论是平均密度,还是中位密度,均不能代表聚集区域内密度的全貌。如果没有恰当的管控手段和措施,城市密度将会在总体层面失控。
总结
未来我国每个城市都应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建设密度,“中密度”作为城市密度控制的中位数,可以成为一个兼顾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效益的基准密度。过去我国大城市建设是为了缓解住房紧张、土地短缺的压力,中密度指标相对偏高。而现在更多地转向生态、人本等需求的情况下,中密度值需要适度降低,既能一定程度上应对城市用地紧张、资源紧缺等压力,又能降低能源消耗和卫生、安全风险,提升城市的宜居体验。
原标题:优地网:研究|城市密度建设趋势的思考
感谢您对 优土指数网 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