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优地网:研究|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道路探索
编者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海洋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甚至国外一些国家海洋经济跨越式的发展,人类往往忽视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出现问题,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海洋环境问题未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及时的保护,以至于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一、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面临的问题
项目的情况复杂且方案设计时间短。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情况比较复杂,大部分项目下达之后,要求承担单位上报设计方案的时间往往很短。完成项目的选址、建设内容和规模的确定、工程区域地形测量和地质勘探、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意见征求等后,留给方案设计的时间较少。
项目实施内容单一,效果不够突出。针对海域、岛体和岸线的不同特点,海洋生态修复应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案。但实际下达项目时,规定了项目的实施范围和内容,这易造成修复项目方案缺乏适宜性,效果不突出。
项目建设执行不及时。一是项目下达不及时。项目立项、资金预算在当年度的年初确定,而实际下达项目却是在年中,甚至在下半年或更晚。二是前期工作需较长时间。项目指标下达、预算资金到位后,项目承担单位完成前期工作的方案评审、测量勘察、海域论证与环评、初步设计、施工招标等,需要较长时间。三是天气海况影响工程进度。此类项目是涉海工程,受天气海况影响大,勘探施工往往赶上冬季大风时段,工程计划进度难以保证。四是海域使用论证和环评审批手续办理时间较长,一定程度上拖延了项目的建设进度。
二、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措施
加强陆海统筹,实施源头管控。陆源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和排污口等途径进入海洋,加重了近岸海域水污染程度,打破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平衡。加强陆海统筹治理,一方面调整陆海开发布局,加快海域养殖产业的生态化和无害化,对海上运输和其他活动实行严格管控。另一方面推进陆上源头管控,严格工业污染排放监管,严控农村面源污染,增设污水处理厂,提高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减少陆源污染物的入海通量,共同提高污染控制水平。
推进典型区域生态修复。对生态环境问题较突出的海岸带,应针对主要问题区或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开展相应的生态修复工作。对于侵蚀严重的海岸线,建设离岸堤、进行人工养滩,逐步恢复海岸自然生态,提高自然岸线保有率。对于受人工围填海等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特色生态系统如湿地、红树林、海草床等,应建立国家公园、划定自然保护区、圈定生态红线进行就地保护或实施退养还湿、退养还滩,以恢复生境,提高海洋生产力,恢复海洋的活力,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完善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是推动海岸带生态系统修复保护的基础。为实现对海岸带生态环境的多因素、全覆盖和高频次监测,需要加快建设高水平的监测队伍,完善船舶、雷达、卫星和浮标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立体化监测体系,全面提升海岸带生态环境基础保障能力。当海岸带出现突发性异常情况时,例如污染排放、藻华、赤潮等,立即预警,及时追踪污染物来源,迅速采取措施,避免重大经济损失。
总结
在海洋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因为物种群落不断丰富,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因此变得复杂化,其功能也在由简单逐步向复杂的功能多样化实现转变。海洋生态修复对海洋生态系统维持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全球气候、经济发展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原标题:优地网:研究|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道路探索
感谢您对 优地指数网 的支持